摸底歷史脈絡 收集豐富史料 《花園村志》編輯部完成全村十九個小區首輪座談會
摸底歷史脈絡 收集豐富史料
《花園村志》編輯部完成全村十九個小區首輪座談會
9月12日,《花園村志》編輯部召開了青龍小區聯絡員座談會,標志著全村十九個小區為期25天的首輪調研座談會順利結束,歷史、政治、經濟等各卷編輯通過面對面交流,全面摸底各小區發展脈絡,收獲大量翔實的歷史材料及關鍵線索,為村志后續編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各小區座談會現場,各卷編輯根據編寫內容進行了充分詢問:歷史卷編輯聚焦宗族姓氏源流、山名塘名、人才人物等話題,與聯絡員深入交流;政治卷編輯重點梳理小區黨組織建設、退役軍人、基層行政機構變遷等脈絡;經濟卷編輯則重點挖掘改革開放后各小區創業創新及相關特色經濟活動等情況。每場座談會均邀請3至9名小區老村民、退休干部代表、經商創業能人參與,大家帶著自己的家譜、手寫回憶錄、舊營業執照等資料積極分享。
在花園小區座談會上,76歲的邵欽芳帶來了自己辦廠經歷的手寫稿,還回憶起當年去四川省秀山縣收購火腿的場景;渼陂下小區87歲的吳榮星則拿出了自己的書畫集,為充實村志文化內容提供了寶貴作品。參與座談的聯絡員們紛紛表示,能為村志編纂貢獻力量倍感榮幸。“這些老故事再不記錄就沒人記得了,希望能讓后代知道咱們村發展不容易。”一位西田小區老村民的話道出了許多參與者的心聲。
花園村作為全國首個“村域小城市”,村莊范圍廣、歷史資料多,各小區承載著相當豐富的發展歷史。“此前我們通過書籍檔案及走訪參觀掌握了花園村的當代社會面貌及宏觀史料,但更多的細節仍需深入挖掘。摸底小區史料信息規模,這也是開展首輪座談會的核心目的之一。”《花園村志》編輯部負責人介紹道,首輪座談會結束后,編輯部已啟動部分章節初稿編寫工作。下一步,他們將組建專項走訪小組,進一步實地走進各小區入戶調研,針對座談會梳理出的重點線索,進一步征集老物件、核實歷史細節,力爭全面、生動還原花園村的發展變遷,讓《花園村志》成為承載集體記憶、傳承地方文化的“文化密碼”,為這片土地留存下兼具歷史厚度與情感溫度的“集體記憶檔案”。

